摘要: 位于仓山区、台江区之间的闽江上,北起台江中亭街,中至中洲岛,南接仓前观井路,是世界跨越最大江河的古桥。福州本地俗称“大桥”。始建于元大德七年,至治二年竣工。明天顺间、成化间多次重修;清初,江南桥改建为万寿桥同样的全石结构桥梁。乾隆年间重修时,惠安石雕宗师李周特地为桥栏柱雕18只形态各异的石狮。民国十九年(1930)福建省建设厅通行汽车,对万寿桥桥面进行改造;因工程质量不佳,民国三十四年(1945)再次大修。1971年为闽江上游通航,拆除了一个桥墩,改建两个,并将桥面抬高,架设于原桥面之上,同时将桥改名为“解放大桥”。1992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1994年洪水冲毁一座桥墩,遭拆除重建为联拱悬索桥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新民街54号,全名“福州圣多明我主教座堂”,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。该堂因位处闽江畔的泛船浦菖蒲墩,故又俗称“泛船浦天主堂”。清同治三年(1864),福州府以泛船浦菖蒲墩4亩田抵偿改为关帝庙的天主教宫巷堂;同治七年(1868),意大利籍李宏治建立天主堂。1884年~1933年,天主教多明我会进入全盛时期,在天主堂北侧菖浦墩购地30亩,建洋楼4座,内设育幼、育婴两院、诊所、隔离病房以及纺织、刺绣、洗染等工场。1933年拆旧堂重新扩建成现今教堂,文革时被工厂占用。1985年收回,并经维修,正式复堂为泛船浦天主教堂.原有砖石、砖木结构楼房5座,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。有教堂、办公楼、宿舍等,现存教堂大堂一座,神父楼一座。大堂为十字形哥特式建筑,高33米,建有钟楼、地下室。钟楼顶上有3米高的十字架。神父楼为双层砖木结构,面阔七间,进深三间,第一开间向外开两扇拱形窗户。门前有门廊,上为二层露台,走廊设建筑中间。外墙为青砖清水墙。建筑内一、二层地面为木板铺设,隔堵为板条灰刀墙。瓦屋面为四坡顶,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,神父楼整体平移后旋转90度,与大堂平行。现天主堂北侧(临江滨大道)建有下沉式广场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曾位于中洲岛华南路,为民国时期私营银行“福州华南储蓄银行”行址,是带有典型南洋风格的西式建筑。现已不存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该建筑建于民国时期,平面为“凹”型简欧式布局,中为主楼,两侧出方形碟楼,在两碟楼间砌牌楼式门墙,顶部饰茎草灰塑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中洲岛是位于仓山和台江之间、横亘闽江中的淤积沙洲,成于宋代,曾是福州重要的货物集散地、商贸和航运中心,曾有一大批历史建筑(均已拆除)。1993年改为公园,2003年开发为步行购物岛,现烂尾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上藤路124号,为三层砖木结构、青砖砌筑的近代西式建筑。建筑风格朴素,除三层窗户发券外,几乎没有任何装饰。建筑原房主为福州著名痔疮科大夫李守泰医生,此后一直由李氏后人居住。2020年7月因上藤路拓宽而拆除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泛船浦,为英商义和洋行(Jardine Matheson & Co.,即怡和洋行)办公楼兼住宅,曾为法国驻福州领事馆,已毁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57号某楼盘院内(原为汇丰弄1号),建于清同治年间。时为汇丰银行在福州所设分理处,现存办公楼为二层(带地下室)砖木结构、殖民地柱廊式建筑。2009年修复,现为仓山区文化馆。2013年1月作为“烟台山近代建筑群”的一部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[阅读全文:]
摘要: 曾位于仓山区泛船浦海关埕,建于清代。为闽海关早期办公楼之一。建筑紧邻闽江,北侧有可供船只卸货的小码头。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,面阔五间,北侧(正入口)设有门楼,门楼二层有露台,宝瓶柱栏杆。建筑设计考究,门楼柱子和建筑转角都有隅石装饰;檐口、一二层之间有枭混线脚装饰。建筑一层西开间设有入口,二层为拱窗;一层、二层东开间均设拱窗,一层二、四开间和二层的三个开间则不发券。该建筑东侧有单层建筑一座,为闽海关验货厂。民国三十八年(1949年)春该建筑失火烧毁,闽海关迁至隔壁西侧的闽海关新办公楼办公。[阅读全文:]